1. 主页 > 大学

美国哈佛大学视频介绍(哈佛大学介绍)

一、哈佛大学:哪些课程最受学生欢迎

“假设你是一名电车司机,你的电车正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在轨道上飞驰。在轨道的尽头,有5名工人正在施工。你想让电车停下来,却发现刹车坏了。你感到绝望,因为如果电车撞向那5名工人,他们全都会死。这时你突然看到,在轨道右侧有一条侧轨,而在侧轨上只有一名工人在施工。方向盘还没坏,所以只要你想,就可以把电车转到侧轨上去,牺牲一个人,挽救五个人的生命。

换了你会怎么做?何为正确的选择?”

哈佛最受欢迎的课程

“司机的选择”,这是哈佛大学哲学公开课“公正(Justice)”的第一讲,主讲人迈克尔·桑德尔用这样一个故事作为开场白:杀人的道德侧面。“这堂课的难度在于,它在教你一些你已知道的事,它使我们一些本来毫无疑问熟悉的事物,一下子变得陌生。”

“公正”是哈佛历史上最受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桑德尔教授30年前开设这门课后,共有14000名学生上过该课。近年来,每学期选该课的学生达上千人,课堂只好设在哈佛古色古香的Sanders剧场。

好信息来了。现在,如果想体验这门最受哈佛学生欢迎的公开课,不需远赴重洋,不需要严苛的考试、高昂的学费,只要在网上轻点鼠标,就可以找到“公正”12次课的视频。而且,在中国能看到的大部分课程,都配上了中文字幕。

【学生反应】

第一次不为文凭而学习

在某银行总部工作的黛青(化名)最初是抱着“学英语”的心态观看这些课程视频的。当时,黛青偶然在朋友的电脑里看到了一个名为“死亡”的视频文件夹。出于好奇,她点开了一个视频,耶鲁大学哲学系教授ShellyKagan冒了出来,这门课的名字叫“死亡”。

Kagan教授穿着白球鞋、格子衫盘腿坐在木桌上。和国内大学老师惯用的PPT授课方式不同,桌子上只置一盏台灯,教授从头到尾侃侃而谈,说起话来小动作不停。

黛青说,当时自己“像是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居然有这么有趣的哲学课!”富有感染力的教授、丰富有趣的内容以及良好的课堂互动是她从未想象过的。后来,她从一些网站中才得知,这是为耶鲁本科生开设的以“死亡”为题的公选课,是耶鲁所有的公开课中最受欢迎的一门。

接下来的日子,黛青动用所有网络资源,迅速将自己融入到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高校的公开课程当中。原本只想提高英语听力水平的初衷,也变成了纯粹的“为了学习而学习”。她还用Ipod将所有的课程下载下来,午间咖啡、上下班坐车的时间统统利用起来学习。黛青觉得自己的单身生活逐渐丰富起来,甚至变得有分量。在所有看过的课程中,她最感兴趣的还是和自己工作相关的课程,比如耶鲁大学的《金融市场》《经济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弈论》。最近,黛青还从亚马逊网站上订购了教学大纲中所列的参考书目。

“我就像一个刚进大学的新生,每一门课都想选,都要听。人生头一次,不是为了文凭而学习”。

【学校如是说】

让全世界都能受益

对于很多美国名牌大学来说,开放课程已经不是新鲜事。麻省理工学院早在几年前就将绝大多数课程的大纲和课件放到网上,今年还计划将所有1800门课程上线。但课件毕竟是课件,声情并茂的视频更吸引人些,也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课堂氛围。

开放式课程的目的,并不是让你修学分、获得学位,只要是对学习感兴趣的人,都有机会获得知识,当然学到多少就全靠自己了。

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SusanHockfield)女士表示,开放式课件以一种迅速快捷、影响广泛的方式传达了麻省理工学院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进教育的理念。“通过麻省理工学院开放式课件,世界各地的教育者和学者都能从我们教师的学术活动中受益,同时也加入到了一个世界性的学习型群体中,大家都一同公开、自由地分享知识与交流思想,并从中获益。”

【字幕组】

不图钱只图快乐

几所名校的无私奉献,惠及了全球的学习者,全世界的人们都在为这些课程的公开欢欣鼓舞。仅在中国,哈佛的“公正”就曾多次登上国内下载网站的首页。在所有的名校公开课中,耶鲁以品质高、种类多最受追捧。进入其官方网站的专门页面,就可以看到所有课程的介绍,像《心理学导论》《哲学:死亡》都是本身在校内就备受好评的大课。

随着翻译、推广的不断进行,配有中文字幕的课程源源不断地上传到了国内视频网站上。最初关注公开课程的是一些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时至今日,已经有多个字幕组为公开课制作过视频。

久负盛名的YYets(人人影视)字幕组是最早接手公开课的字幕组之一。

字幕组负责人梁良说,最开始是从YYets的纪录片翻译组以及到论坛求翻译公开课的网友们那里知道有公开课这个事情。“太专业了,实在不敢接这个招呀!万一功力不够败下阵来,那就丢脸了。”国内也没看到有字幕组敢做,此事暂时搁下。

今年5月,经不住一家视频网站内容我的软磨硬泡,梁良答应接下耶鲁“死亡”课程的翻译工作。

出乎梁良的意料,视频上传后,网上几百楼的回复,全部都是支持叫好,有些同学都感激得不知道怎么用文字表达了。

二、哈佛大学

课程内容介绍

这是关于道德与政治哲学的一个入门系列课程。本课程共12部分,旨在引导观众一起评判性思考关于公正、平等、民主与公民权利的一些基本问题。每周,超过1000位学生来听哈佛教授兼作家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Sandel的课,以拓展他们对于政治与道德哲学的认知理解,探究固有观念是与非。学生们同时还将接触过去一些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康德、密尔、洛克。然后,应用课程去分析复杂多变的现代问题:赞助性措施、同性婚姻、爱国主义、忠诚度等。

桑德尔在教学中通过一些假设或真实案例的描述,置学生于伦理两难困境中,然后要他们做出决定:“该如何做是好?”他鼓励学生站出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这通常激发生动而幽默的课堂辩论。桑德尔然后围绕伦理问题展开,更深层次地触及不同道德选择背后的假设。这种教学法通常会揭示道德推论的矛盾本质。

2009年9月13日

第1讲:《杀人的道德侧面》

如果必须选择杀死1人或者杀死5人,你会怎么选?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教授Michael Sandel在他的讲座里提出这个假设的情景,有多数的学生投票来赞成杀死1人,来保全其余五个人的性命。但是Sandel提出了三宗类似的道德难题-每一个都设计巧妙,以至于抉择的难度增加。当学生站起来为自己的艰难抉择辩护时,Sandel提出了他的观点。我们的道德推理背后的假设往往是矛盾的,而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的问题,并不总是黑白分明的。

第2讲:《同类自残案》

Sandel介绍了功利主义哲学家Jeremy Bentham(杰瑞米·边沁)与19世纪的一个著名案例,此案涉及到的人是4个失事轮船的船员。他们在海上迷失了19天之后,船长决定杀死机舱男孩,他是4个人中最弱小的,这样他们就可以靠他的血液和躯体维持生命。案件引发了学生们对提倡幸福最大化的功利论的辩论,功利论的口号是“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

2009年9月20日

第3讲:《给生命一个价格标签》

Jeremy Bentham(杰瑞米·边沁)在18世纪后期提出的的功利主义理论-最大幸福理论-今天常被称为“成本效益分析”。Sandel举出企业运用这一理论的实例:通过评估衡量一美元在生活中的价值来作出重要的商业决定。由此引起了功利主义的反对观点的讨论:即使当多数人的利益可能是卑鄙或不人道的时候也强调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样是否公平?

第4讲:《如何衡量快乐》

Sandel介绍另一位功利主义哲学家J.S. Mill(穆勒,也译作“密尔”)。他认为,所有人类的体验都可以量化,但某些快乐是更值得拥有,更有价值的。穆勒认为,如果社会重视更大程度的欢乐和公正,那么长远来说,社会整体终会有所进步。Sandel的检验这个理论的方法是,在课堂上播放了3个视频剪辑《辛普森》,真人秀《勇敢者的游戏》,以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然后要求学生辩论:这三个体验里的哪一个应该被定为“最大程度”的快乐。

2009年9月27日

第5讲:《自由选择》

自由主义者认为政府干预最少的社会是最理想的社会形态。Sandel介绍自由主义哲学家Robert Nozick,他认为,每个个体都有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基本权利。政府不应该具备权力来制定人们保护自我的法律(安全带法),不应该具备权力来制定把道德价值观强加给社会的法律,不应该具备权力来制定把富人收入重新分配给穷人的法律。Sandel使用了比尔盖茨和迈克尔乔丹的例子来解释Nozick的理论:税收的重新分配是强迫劳动的一种形式。

第6讲:《我属于谁?》

自由主义哲学家Robert Nozick举出了一个向富人征税的例子—房屋税,医疗保健,穷人的教育-这是一种强制。学生们首先讨论了支持重新分配税收的观点。如果你在一个具有税收制度较为进步的社会系统中,你是不是被强制交税?穷人到底需不需要那些他们已经获得的社会服务吗?他们值得享受那些服务么?富人们是不是经常通过侥幸或家庭财产获得财富?在这个讲座里,一组学生(名为“自由意志队”)被要求为自由意志的反对意见辩护。

2009年10月4日

第7讲:《我的地盘我做主》

洛克(John Locke)既是自由意志论的支持者,也是它的批评者。Locke指出,在“自然状态”,在任何政治体制建立之前,每个人都享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自然权利。然而,一旦我们同意进入社会,就同意了受法律制度的约束。因此,Locke认为,即使政府干预了个人的权力,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意见赋予了它权力这么做的。

第8讲:《满合法年龄的成年人》

洛克谈到税收和同意的问题,他是如何面对以下两个问题的困扰:1)他认为个人的生命,自由,财产具有不可剥夺的权利 2)政府通过大多数的条例--未经个体同意,就可以向他们征税?难道这不等于未经他/她的同意,掠取他的个人财产?洛克的答案是,我们正在通过社会生活对税收法律做“默认同意”,因此,税收是合法的。而且,只要政府不是特意对某一群体征税-如果不是武断专横的-那么税收并没有侵犯个人的基本权利。

2009年10月11日

第9讲:《雇枪?》

内战期间,男子被征召到前线作战-但新兵被允许可花钱雇人来顶替他们。Sandel教授问学生:这项政策是自由市场交易的例子么?或者这是某种形式的胁迫?因为较低的阶层去服役肯定出自更多的经济诱因?这引发了对战争和征兵等当代问题的课堂辩论。今天的志愿军真正是自愿的么?是否很多新兵都来自于不合比例的经济低下的背景?“爱国主义”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什么是公民的义务?公民是否该有为自己国家服兵役的义务?

第10讲:《出售母亲》

Sandel教授把自由市场交易运用到当代颇具争议的新领域:生殖权利。Sandel描述了现代的“精子和卵子捐赠”交易中那些奇怪的父母。紧接着Sandel把辩论引向深入,他讲到了“Baby M”事件,此著名案例曾引发“孩子是谁的?”的问题和矛盾。事情是这样:80年代中期,Mary Beth Whitehead和一对新泽西的夫妇签订了一项合约,同意为他们做“代孕母亲”,条件是支付给她一大笔的费用。但分娩之后24小时,whitehead决定留下这个孩子,于是双方不得不对簿公堂。学生们讨论了出售生命的道德问题,争论点围绕承诺,契约和母亲的权利。

2009年10月18日

第11讲:《考虑你的动机》

Sandel教授在课程中这样介绍康德:最具挑战性和最有难度的思想家之一。康德认为,我们作为个体,是神圣的,是权力的享有者,但并不是因为我们拥有自己。相反,理性和自由选择是我们的能力,使我们变得独特,使我们跟单纯的动物区别开。当我们将责任付诸行动的时候(去做正确的事),只有这样,我们的行动才有道德的价值。Sandel引用了一个例子:一名店主拒绝给一个顾客换零钱,只因他担心会影响他的生意。根据康德的理论,这不是一种道德行为,因为他没有找到正确的理由做正确的事情...。

第12讲:《道德的最高准则》

康德说,就我们的行为的道德价值而言,赋予它道德价值的是我们超越自身利益和偏好,将责任付诸行动的能力。Sandel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名13岁的男孩赢得一项拼字比赛的冠军,但随后他向法官承认,其实他把最后一个单词评错了。用这个故事和其他的故事,Sandel解释了用康德的理论如何来确定一项行动在道义上是否正确:在作出决定时,想象一下,你的行为背后的道德原则,是否能成为每个人都必须遵照的普遍法律。这个准则,是否能作为一个普遍规律,让所有人都受益?

2009年10月25日

第13讲:《谎言的教训》

康德的道德理论,严格到不允许有任何例外情况,他认为如果说谎,即使是善意的谎言,都是对自己尊严的侵犯。用一个假设的案例来考验他的理论:如果你的朋友藏在你家,一个杀手敲你的门来问他在哪里,你会对他说什么--不要说谎--来救你的朋友?这引发了对“误导性的真理”的讨论-以及对克林顿总统利用精确的语言来否认与莱温斯基的性关系,而没有直接向公众撒谎的讨论。

第14讲:《协议就是协议》

Sandel介绍了现代哲学家John Rawls和他的“假定契约”理论。Rawls认为,实现最公正和公平的治理的唯一途径是,如果所有立法者都平等的站到谈判桌前。试想,如果他们都在“无知的面纱”之后–在他们的个人身份信息暂时不公开(他们的种族,阶级,个人兴趣)的时候,他们必须就一系列法律达成共识。Rawls认为,只有这样,治理机构才能商定真正公平公正的原则。

2009年11月1日

第15讲:《什么是公平的起点?》

John Rawls把他的“无知的面纱”理论运用到社会和经济平等的争论焦点中,以及公平治理的问题。他问,如果每个市民都必须参与税收的再分配问题—在他们不知道最终会成为社会成员中的穷人还是富人的时候-我们大多数人不是更喜欢消除金融风险并同意财富的公平分配么?

第16讲:《我们该得到什么?》

Sandel教授重述了三种不同的理论,涉及如何在生活中分配收入,财富和机会。他总结了自由主义,精英制度系统和平等主义理论,引起了对当今社会薪酬差别的公正性的讨论。Sandel比较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O’connor***官(200 000美元)和法官Judy(2,500万美元)的工资。Sandel问大家,这是否公平?如果不是,原因何在?Sandel解释了John Rawls的观点-他认为,个人的“成功”往往是和荣誉无关的随机结果:运气,继承的财富,积极的家庭环境。但是,对于付出更多努力和更长时间去获得成功的个体-如何来衡量他/她付出的努力呢?

2009年11月8日

第17讲:《讨论反歧视行动》

学生们讨论反歧视行动和大学招生问题。学校在招生的时候考虑种族和族裔因素是否正确?是否侵犯了个***利?是否和喜欢一个明星运动员一样平等和主观?这样的争论是不是倾向于把推行多样化变成合理的呢?这个观点应该如何来反对一个学生的努力和成绩更重要的观点呢?

第18讲:《目的是什么?》

Sandel介绍亚里士多德关于公平和正义的理论,简单地说,是告诉人们他们该付出什么,该得到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在考虑分配问题的时候,必须考虑分配的目标,终点和目的。对他来说,这是关于一个人找到合适的位置来发挥他的美德的事情。

2009年11月15日

第19讲:《好公民》

亚里士多德的正义理论引起了有关高尔夫球的辩论,特别是高尔夫球的“目的”。学生们辩论美国PGA在这件事上的做法是否错误--不允许残疾人选手Casey Martin在职业巡回赛中使用球具手推车。

第20讲:《自由与适应》

Sandel指出了对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由的观点最突出的反对声音—他为奴隶制的辩护。学生讨论对亚里士多德理论的其他反对意见,并辩论他的哲学是否限制了个人自由。

2009年11月22日

第21讲:《社会的需求》

Sandel教授介绍康德和John Rawl对亚里士多德理论的反对意见,亚里斯多德认为个体应该有自由有能力选择他的终极目标。这引来了关于***主义观点的介绍。作为个体,我们该如何衡量我们对家庭的义务,对社会的义务和对国家的义务呢?

第22讲:《我们的忠诚在哪里》

Sandel教授发起了一个讨论:在各种社会群体中,小到家庭这样的群体,大到社会,我们是否有团结协作的义务和成员的义务。针对不同的事件,学生们辩论忠诚是否比责任更重要,何时更重要。

2009年11月29日

第23讲:《辩论同性婚姻》

如果公正的原则取决于权利服务的终点是否有道德或内在的价值。社会怎样处理不同人对“好”持有不同的想法和观念?利用同性婚姻的例子,学生辩论是否可能把性的道德合法性从婚姻的最终目的中脱离出来。

第24讲:《美好生活》

Sandel教授提出了两个问题。是否有必要找到美好生活的原因,以决定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人民的权利?如果是那样的话,是否可以争论或者证明美好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学生辩论时,进一步讨论了政府在决定婚姻目的这个问题上的作用。Sandel作总结时指出,我们作为个体,可能永远不会同意许多道德哲学问题的争论点。不过他认为,一方面,关于这些问题的辩论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好地了解他人价值观的好机会。

三、哈佛大学介绍***有英文有中文***语句简短点******

哈佛大学简称“哈佛”,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都市区剑桥市,是一所享誉世界的私立研究型大学,是著名的常春藤盟校成员。

哈佛大学是美国本土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其诞生于1636年,最早由马萨诸塞州殖民地立法机关创建,初名新市民学院,是为了纪念在成立初期给予学院慷慨支持的约翰·哈佛牧师。学校于1639年3月更名为哈佛学院。1780年,哈佛学院正式改称哈佛大学。

英文:

Harvard University, referred to as"Harvard", is a world-renowned private research university located 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USA. It is a member of the famous Ivy League.

Harvard University is the oldest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It was born in 1636 and was first established by the Massachusetts Colonial Legislature.

It was first named New Citizen College to commemorate the pastor John Harvard who gave generous support to the college in the early days.

The school was renamed Harvard College in March 1639. In 1780, Harvard College officially changed its name to Harvard University.

扩展资料:

哈佛大学是一所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私立大学,常春藤盟校成员之一。1636年由马萨诸塞州殖民地立法机关立案成立,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

1638年,马萨诸塞州查尔斯城的一名牧师约翰·哈佛因病去世,死前将自己的图书及一半房地产(约合780英镑,在当时不是一笔小数目)捐给剑桥学院。为表彰此项善举,马萨诸塞大法庭于1639年下令将学院改名为“哈佛学院”,也就是后来的哈佛大学。

哈佛早期的校训是“真理”(Veritas-拉丁语,1643年)、“荣耀归于基督”(In Christ Gloriam,1650年),以及“为基督·为教会”(Christo et Ecclesiae,1692年)。美国建国后,实现了宗教信仰自由,追求真理和发展科学文化教育的事业逐渐兴盛,哈佛大学校训最终被确定为“真理”。

约翰·F·肯尼迪政府学院(John F.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 Harvard Kennedy School,或HKS)是哈佛大学的研究生院之一,是世界顶尖的公共政策学院,可授公共政策、公共管理和国际发展等学位,也进行各种与政治和政府有关的研究。

哈佛大学威德纳图书馆藏书超过1500万册,这是美国最大的学术图书馆,规模为全球第五(仅次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大英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美国哈佛大学掠影

声明 : 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以及网络,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i084881@163.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